文章来源:环境司南
疫情既给我们带来了反思和教训,同时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明确思路——韧性城市建设。2020年3月以来,南京率先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安全保供能力,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南京吹响号角的同时,郑州、成都等地也纷纷提出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由于“韧性城市”概念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重点提到,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在全国住建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要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评价体系,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继续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市容市貌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垃圾分类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试金石”?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因此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做好垃圾分类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试金石”。?
目前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要建设垃圾分类运行服务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相关设施建设,设施配备要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类别和清运量相匹配;另一方面加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收运模式,统筹配置生活垃圾收运服务;在垃圾处理层面,在2020年8月发布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中就综合考虑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实际和问题,合理明确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增强垃圾收运能力弱项、补齐焚烧处理能力短板、筑牢垃圾填埋能力底线、有效增加我国垃圾处理能力,对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进韧性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科技赋能、突出创新应用?
韧性城市强调智慧性应对,即能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效利用资源,更好地应对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韧性城市的建设中,科技作为重要工具,对垃圾分类系统的全流程管控和各环节产业协同都是重要支撑。?
智慧垃圾分类平台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互联网等融合技术实现小区和企事业单位精准垃圾分类,全面开启垃圾分类覆盖率、参与率、分类率新时代,打造垃圾分类生态产业链,并提供从前端的源头分类,中端的清运监控,后端的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服务。
杭州市余杭区莱茵知己小区已经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通过以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为契机,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等诸多方面,全面构建政府主导,同时加强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的工作格局,其中以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环卫头部企业在配合杭州市争创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的垃圾分类信息监测系统及可回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垃圾分类模式、可回收资源状况等内容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实现垃圾分类信息 高效互动与追踪,提高居民参与度及垃圾分类正确率。成功打造了特色垃圾分类新体系“杭州解决方案”,有力提升了杭州市垃圾分类处置水平,让垃圾分类成为杭州新风尚。?
数据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资源
数据是城市大脑的核心,也是塑造“韧性城市”的基础。随着当前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屏观天下”“一网统管”已经成为智慧城市治理中的有效管理方法。?
“一网统管”下的垃圾分类是通过“科技+管理”模式,“人工+智能”手段,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实现“一屏观分类、一网管全程”,做到垃圾分类问题的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在湖州长兴,疫情期间把线上监管作为主要模式,发挥线上监管“溯源到户”“管理到户”的高效、精准优势,加强对小区居民分类投放的监管,促使居民分类投放各类生活垃圾,特别是废弃口罩等医疗垃圾和特殊垃圾,同时确保垃圾在投放点日产日清,在中转站及时消杀,在处置场针对处置。通过平台发现问题时,及时反馈到属地街道,及时整改,极大减少二次污染。?
构建绿色环保生态 垃圾分类先行?
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城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未根本扭转,另外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构建韧性城市,关键在于构建绿色生态城市、确保市容市貌整洁干净、布局规划合理有序、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才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恢复能力。?
将垃圾分类与各地市容市貌治理措施有机结合,协调处理好垃圾分类与城市容貌治理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并重,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垃圾分类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让城市生态在灾后能够自我承受、自我调整,实现自愈和复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大脑,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是增强城市韧性,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理应成为“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